谈及秦始皇,人们可能最先想到的便是绵延千里的长城以及震惊世界的兵马俑。实际上,秦始皇的事迹远不及此。他统一六国,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混战的局面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。同时,他还统一文字与度量衡,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。
不过,他也有残暴的一面。他焚书坑儒,税负繁重,甚至还痴迷长生不老之术。
有一次,秦始皇听闻公鸡蛋可以长生不老,便要求大臣三天内必须找到公鸡蛋。
正当大臣一筹莫展时,他七岁的孙子想到了解决办法。
这个小男孩是谁,他又想到了什么方法?
长生不老
自古以来,很多帝王都苦寻长生不老之术,希望自己可以永享江山,秦始皇嬴政就苦寻长生之术。在他完成扫六合、定天下的大业后,曾派出徐福出海寻药。
他苦等徐福无果,便又找来术士卢生。卢生声称因为秦始皇是“真人”,本应该能得到长生之药。不过他身边的人太过纷杂,使得神仙无法靠近。秦始皇听闻,便下令封锁自己的行踪,不见朝中大臣。
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。秦始皇终究没有等到徐福,也没有神仙给他不老药,最终去世了。
不过,比起东渡寻药和隐匿行踪,秦始皇还曾经下令让人寻找“公鸡蛋”。
那时,嬴政还是秦王,甘茂是左丞相。
秦王为了避免甘茂成为下一个吕不韦,便想办法除掉他。
有一天,秦王听闻吃了公鸡蛋便可以延年益寿,心动不已。
可是应该派谁寻找公鸡蛋呢?他左思右想,决定把这个差事交给甘茂。
一来,若是甘茂找到了,他便可以真的实现长生不老的梦想;二来,若是他没有找到,便可治甘茂的罪。
甘茂收到秦王的命令后,急得团团转,他应该去哪里寻找公鸡蛋!
他在家中郁郁寡欢,茶饭不思。他年仅七岁的孙子甘罗见到祖父忧心的模样,便主动为其分忧。
甘茂说出了秦王的刁难,也表示他也没有办法找到公鸡蛋。
甘罗灵机一动,说他有办法找到公鸡蛋,而且保证秦王并不会怪罪祖父,也不会对甘家发难。
甘茂对一个七岁孩童的话显然是不相信的,不过眼下也没有办法,也只能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试一试了。
上朝时,甘茂并没有在他的位子上,取而代之的是甘罗。同僚们以为甘茂是胆小怕事,不敢来上朝,在旁边窃窃私语。
甘罗对于那些大人并不理会,安静地等待上朝。
秦王一看竟是一个小孩子来见自己,心中充满了疑问。
他询问甘茂没有上朝的原因。
甘罗毫不畏惧,语气坚定地回答说,甘茂正在家中生孩子,不能上朝。
他的回答简直是无稽之谈,自古以来男人根本不可能生孩子。
秦王感觉自己被戏耍,十分气愤。
大臣们也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,不理解甘茂为何会让自家孙子扰乱朝廷。
甘罗也清楚旁人的想法,继续解释道,男人与公鸡并无区别。既然公鸡可以如同母鸡一般下蛋,繁育后代,那么男人便可以如同女人一般生孩子,这并不奇怪。
秦王听到甘罗的话,便不再让甘茂寻找公鸡蛋了。
此事便不了了之。
上卿甘罗
甘罗自从在朝堂上初露锋芒后,便被秦王看重。在甘茂去世后,甘罗投到吕不韦名下。
当时,吕不韦想要攻打赵国。他设计说服燕太子丹前往秦国做质子。与此同时,他还想派出张唐到燕国任职,想要联合燕国攻打赵国。
不过前往燕国必须途径赵国,张唐与赵国早有有过节,便拒绝了吕不韦的要求。
吕不韦对此十分不满,可也无可奈何。甘罗得知后,主动要求去说服张唐。他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最终说服张唐出使燕国。
在张唐临行之际,甘罗主动请缨出使赵国,为张唐扫清障碍。他到赵国后,为赵国国君出谋划策。
他先是表明秦国与燕国的联系:两国互不相欺,肯定会在未来联合攻打赵国。如此一来,赵国将沦陷,没有立足之地。若是赵国送给秦国五座城邑,秦国会送回燕太子丹,与赵国一起攻打燕国。
赵悼襄王听后,十分爽快的划给秦国五座城邑。
燕太子丹回到燕国后,赵国随即攻打燕国,夺下三十座城邑,并分给秦国十一座城邑。
甘罗立了大功,回到秦国后被秦始皇封为上卿,得到了很多赏赐,当时他年仅十二岁。
不过之后的事情,史书并无记载。
自古英雄出少年,历史上也有很多如同甘罗一般在幼时便展现出超乎寻常才智的人。
比如曹冲,他在七岁时被赞誉为“称象少年”。他不用将大象分割,也无需制作杆秤,只需利用石块便可以准确测量大象的重量。
被誉为“诗鬼”的唐代诗人李贺在六岁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,能够口吟诗文,甚至还受到了韩愈的赞扬。
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七岁时,母亲急需手术,家中光线太暗无法进行。他利用大镜子反射阳光解决问题,使得手术得以顺利进行。
结语
正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,秦始皇当初的刁难看似是为长生,实际上还隐藏着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。甘罗年仅七岁,便可以冷静的应对秦王的问题,巧妙的化解危机,可谓是后生可畏。
事实证明,甘罗也的确聪明过人。他说张赴燕、出使赵国,使秦国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许多城邑。
古今中外与甘罗一般有着非同寻常的天赋和智慧的孩童不在少数,他们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和传奇。
这些神童有的是通过寻找另辟蹊径的解决方式,有的则是从幼年时期展示出了卓越的才华。
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璀璨的一笔,为后世传颂。
参考资料:
中国知网:《试论秦相甘罗在赣北等地的遗踪》